语文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考题:《囚绿记》-尊龙最新版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考题:《囚绿记》
发布时间:2024-05-18 10:24     浏览量:8

教师的引导和指点来进一步提高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说教法与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教与学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下面是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朗读法将贯穿本课的整个教学环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优美,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拟人化写法的生动形象,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

此外,我还将辅之以引导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行文脉络和文章主旨。以主问题“怎样理解文章题目中的‘囚绿’两个字?”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出作者行文脉络和感情变化,在初读与品读中感受到作者向往光明、忠贞不屈的情感与精神。

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对教材、学情的了解,我具体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授课伊始,我会请学生找出题目中的两个关键字“囚”和“绿”,并以此提出问题:题目中的“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用“囚”这个字?我们知道“绿”是一个形容词,怎么能够用“囚”这个动词来限定它呢?

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接下来的整个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住文章的中心与主线。

环节二:初读感知,理清文脉

这个环节中,我将带领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进行段落信息的概括。

首先1-3段:介绍我与这一抹“绿”相遇的背景;

第4-7段:概括出“我”与“绿”的初逢相遇,以及“我”对“绿”的无尽喜爱之情;

第8-9段:“囚绿”的过程,和“我”惜“绿”的心情;

第10-11段:“我”因为绿色的枯萎而生出一丝恼怒;

第12-13段:“我”不得已离开北平,最终决定“释绿”,并为这一抹不屈的绿色送上真诚祝福;

第14段:文章的最后一段“我”期待着与那一株“绿色”再次重逢,充满怀念。

通过以上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学生能够从中总结出文章中“我”对“绿”囚与释的变化过程和“我”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对文章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环节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这一环节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在层层问题的引导之下,对文章重点词句和文章主要写作手法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

首先,我会问学生文章中的“绿”具体是指的什么,又为什么要“囚绿”呢?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理解文章运用借代和拟人的写作手法。

接下来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并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我”的感情变化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此外,让学生分段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动性,学会分析重点语句,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例如“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中,“囚人”一词既指“我”囚于室内的常春藤,另一层也代表了作者的困顿之境。通过补充写作背景的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文中通过含蓄的语言所表达出的向往光明、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环节四:再次品读,理解感悟

通过研读,学生已经对本篇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课文中的细节以及写作手法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本环节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再次体会课文,从而升华学生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主旨的理解以及体会作者含蓄深沉的爱国情感。

首先我会让学生分组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这篇课文语言的优美,感受散文的魅力以及作者情感在文章中的体现,进而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色。

环节五:拓展思辨,提升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与认识。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

这一环节中,我将让学生结合历史,分小组讨论本篇文章中的“绿”还具有哪写精神的体现,让学生在时代背景的思考中加深对文章中民族精神的深刻感受。

环节六: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结束语: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常春藤的绿色永不衰减,永远向着光明,不屈服,不谄媚。与其“幽囚”那一抹绿色,不如释放它,让这希望的种子播撒到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光明也将随之降临在这片土地上。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尊龙凯时官方网站下载的版权均属尊龙最新版-尊龙凯时官方网站下载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
尊龙最新版的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